【数据透视历史】17-18赛季的拜仁:海因克斯如何救火

17-18赛季的拜仁用跌宕起伏的一赛季,送给老帅海因克斯一个近乎完美的返聘-彻底退休经历,尽管我一再避免谈情怀,但无可否认,这样的剧情对球队死忠而言,是最具情感冲击力的——如果说13年横扫欧陆是用成绩堆砌出历史地位,那么17-18赛季众望所归临时救火,就算得上海因克斯在原本已经十分崇高的历史地位之上,又给自己蒙上一层情感色彩了。

当然,要演绎出这么一个故事,绝非海因克斯一己之所能,至少安切洛蒂前期带队相对低迷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伏笔。于是,以数据为切入点,对比两任教练带队期间的风格与表现,就显得极具意义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wyscout的“passing rate”是按照整个赛季统计的,我没法利用这个数据,精确到每一场来计算二人带队时的比赛净时间,所以做数据处理时用的是比赛总时间。这当然会导致数据处理存在误差,但其实在顶级联赛中,各队的比赛净时间差别并不大,这个算法仍然是可以使用的。

安胖带队到底差在哪里?进攻的小尴尬,给防守挖了大坑

其实安切洛蒂在17-18赛季只带队打了6场德甲,小样本下算得上好坏消息同时得到了放大。6场比赛中,安胖带队打出了66.52%的惊人控球率,超过56.6%的失去球权都发生在前场,说是场场压着对手打毫不过分。而且球队进攻并非“隔靴搔痒”式的无效控球,一方面皮球流动性极强,每分钟控球时间10.49次传球放在整季仅次于后来海因克斯带队时期的自己;每3.44分钟控球时间即打出一次射门,射门频率更是吊打德甲所有球队。高控球率结合高射门频率,最终堆叠的射门次数自然爆炸,安胖也硬是凭借这种恐怖的“刷射门”能力,把场均预期进球数轰到了2.11个——除了不如后来海因克斯带队时期之外,对德甲其他球队的优势,简直不要太明显。

然而此处令人无语的是,安切洛蒂治下的拜仁,似乎突然失去了以往犀利的射门准星,“真实射门得分率”仅为0.125,放在整季“不过”德甲第4。看似相当体面,但相对于拜仁以往的统治性地位而言实则不甚合格。这也导致拜仁场均2.33个进球虽放在整季仍旧位列德甲第1,但小样本下其实优势并不大。最重要的是——拜仁防守问题多多,仅靠这点进球数,是补不回来的。小样本下,诸如下图这种近距离射门打丢,在当时的拜仁身上相当常见:

不过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很难说这个预期进球数是否存在虚高,也不好讲拜仁的“真实射门得分率”是否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因为小样本下,拜仁有一项非常难以延续却又影响极大的数据——拜仁6场比赛获得了3个点球且全部打进,放在整季,无论你怎么把球打到禁区里,场均0.5个点球都是一种奢望;而点球的预期进球高达0.76,3个点球全部打进又直接增加3个进球。这就造成总的预期进球数和真实射门得分率全部水涨船高。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对安切洛蒂时期拜仁的进攻评估,还要适当下调。

当然,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揣测,点球因素在小样本内也必然会被夸大,真正影响安胖时代进攻效率的,是拜仁偏近糟糕的射门选择。球队每次射门预期进球数只有0.118个,放在整季是德甲第6。以其压迫性打法而言 ,这一数据实在有些说不过去。究其原因,拜仁在面临密集防守时过多选择远射,一定程度上有些影响效率。下面三次射门,预期进球数都是低于0.01的。

事实上,外界多因有感于拜仁欧冠面对巴黎时惊世骇俗的50余次传中,在印象上有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安胖治下的拜仁传中虽不少,却决然谈不上过于频繁,相反,他们在进攻端还体现出很强的“追求渗透”的倾向。6轮打下来 ,拜仁每2.97分钟控球时间尝试一次传中,其频率放在整季不过德甲第6;以其恐怖的41.67%的传中成功率而言,这个传中频率其实还有些偏低了。而一直以来无人注意到的渗透性传球,却同时被安胖玩的着实不错。球队每5.97分钟控球时间一次穿过对手防线的smart pass,其频率虽只是德甲第6的水准,但贵在成功率高达51.17%,是吊打德甲其他所有球队的存在。向前推进的progressive pass同样维持了中等频率(德甲第9)、超高成功率(德甲第1)的表现。以此为基石,拜仁在空间并不十分开阔的情况下,打出了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配合:

像上图这种连续的传球即便“罗贝里”在当时已然不再年轻,但至少球队在传球方面的技术优势仍旧不可忽视,只不过小样本下最终没能形成进球确实令人遗憾而已。就进攻推进而言,拜仁的真正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所谓的“没有战术XJBT”,而是战术层面的精雕细琢,完全无力在慢节奏大环境中,弥补个人持球冲击范畴的不足。原本这类球队不强调个人的持球表演完全可以理解,但安胖治下的拜仁,进攻持球对抗的频率居然能低至每分钟控球时间1.06次,这就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了。尤其42.18的进攻持球对抗成功率分明是德甲最高水平,抱着技术领域的强项不去利用,实在有些让人怀疑,安切洛蒂是不是在追求“整体作战”方面有些走的太远了。

并不具备顶尖传切能力,过度忽视个人原地起爆,最终的结果是球队不得不重新在面对密集防守时追溯回传中套路。倘若此时安切洛蒂索性放弃这种华丽丽的追求,转而寻求硬桥硬马的靠传中解决问题倒也罢了;真相是——安胖仍旧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相对复杂的传切配合,甚至不惜抽调无球抢点资源来搞传切。这导致最终的传中在很关键的时刻失去威胁:

看我文章多的朋友可能会形成“抢点人数过少”的第一反应,但这里要问的是“为什么”。答案是:原本负责抢前点的莱万,跑到禁区外和科曼做了一个传切配合:

同时,安胖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学的,着意在禁区两侧所谓的“肋部区域”设置大量兵力,寻求边路渗透。此举固然让球队的边路小范围配合打的有声有色,但同时,也让边锋持球内切的路线,被自己人活活“憋死”了:

上图科曼持球后基本不可能考虑内切的事,为何?内切路径上是刚才分球给他的队友。这种进攻兵力投入与 配置表明,安切洛蒂似乎一开始就没考虑给球员创造一对一的空间。

甚至有的时候,安胖对传切的执着,会让原本不善此道的球员被迫投入其中:

坦白讲这次传切质量并不低,但结合后续效果来看,简直像是“为了传切而传切”的产物。莱万兜出来接应,穆勒跑出了一条底线接应的前插线路,如此做法还不如分给边路让可忙直接传中拉倒。

诚然,无论如何安切洛蒂总是把进攻的基本面给维持住了,我们再去指责其风格上的弊端多少显得有些吹毛求疵。但如若从整体上考量,安切洛蒂为了维系这种进攻所付出的代价,就实在不容忽视——这一套路亟需大量兵力投入,偏偏拜仁还真没太多能把无球抢点和前场渗透结合起来的人。结合433阵型的天然站位,安胖治下长于传控但却不善抢点的蒂亚戈与哈梅斯·罗德里格斯频繁作为433阵型中靠前的两名中前卫压上前线,并因此参与抢点,至于效果,自然不能和过往“穆勒+中锋”的组合相提并论:

上图是蒂亚戈抢点,连球都没碰到……

上图是哈梅斯抢点——由于不设传统边锋,传中的是拉边的穆勒,传中、抢点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最要命的是:既然维系这套体系需要在进攻端投入大量兵力,那么拜仁一旦失去球权,就非常容易吃反击。拜仁在当时放给对手高达15.95%的反击进攻占比,放在任何赛季都是最高水准。尽管安切洛蒂并未因此在联赛中吃什么实际的亏,但下述画面仍旧极具警示意义,至于是否在其下课过程中成为参考因素,那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强队吃反击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拜仁确实能在小样本下,将对手的反击进攻形成射门的占比,压缩到超低的20.83%,放在整季是德甲最低的。问题在于,除了靠个人能力优势限制对手反击之外,拜仁委实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防守环节,作为支持其高压打法的资本。由于安切洛蒂大量安排技术流中前场,且时不时搞出一个“中后卫马丁内斯”的玩法,拜仁中前场拦截能力极差。干扰对手传球占比只不过是德甲第6水准的11.39%。

猜猜安切洛蒂时期防对手威胁球是什么水平?他们让对手以每3.96分钟一次的频率和42.60%的成功概率,每场送出8个smart pass!这个频率是德甲最高,成功率则是第7——说白了,即便是阵地战中,他们也会因为拦截能力缺失和球员走神,太过频繁的被打穿。就像这样:

此外,拜仁防守对抗频率虽高,奈何61.28%的成功率也不过是德甲第5的水准,根本不足以在全员压上的状态下维持后院稳定。这在德甲中或许不会成为大问题,但到了欧冠赛场遇到强队,极有可能被对手依靠天赋在快攻当中直接碾压。安切洛蒂怎么下课的?还不是因为欧冠0-3被巴黎血洗?那场比赛发生了什么?拜仁个人防守在开阔环境下的劣势几乎被完全暴露了出来:

第一球,内马尔过掉一个人后向里碾压,拜仁不得已集中重兵封堵,结果漏掉阿尔维斯;第二球干脆就是反击,姆巴佩过刘星过得那叫一个脆……

说白了,两球都是极为开阔的空间下,拜仁放给了对手太大的持球突破余地。当然,他们不用担心在德甲碰到内马尔、姆巴佩级别的持球手。但德甲的数据已经足以体现球队不善于在同等情况下进行个人防守。那么,联赛埋下的种子在欧冠爆发,岂不是一个很正常的剧情么?

海因克斯如何妙手回春?

安胖的问题实际上是为了维系一个依赖兵力投入的体系,导致后防线弱点被放大。理论上讲面对这种情况,最容易做出的选择是加快进攻节奏,简化进攻进程,同时适当收缩防线。但海因克斯并没有完全照此办理,他所做的与其说是革命,倒不如说是微调。当然,微调并不代表“萧规曹随”,拜仁在海因克斯重出江湖前后的表现,仍旧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研究。

进攻端,海因克斯首先做的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敲山震虎”之举,拜仁尽管仍旧维持着超高控球率,但射门频率却降低到了每3.69分钟控球时间一次,放在整季不过相当于德甲第6位。但海因克斯并未因此失去进攻威胁,拜仁的场均预期进球数不降反增,原因自然在于,海因克斯在剔除那些草率射门之余,尽量将射门向禁区内更有威胁的区域推,结果拜仁在他治下,每次射门预期进球数达到了0.131个,相当于德甲第2的水平。加之球员普遍找回射门准星(传说中的心态?),真实射门得分率高达0.040,最终场均进球数打到2.81个,算得上半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实海因克斯在这一端所做的调整真的不大,他更多是对原有体系在某些过于极端的方面做出了一些微调。

海因克斯加快了球队节奏,尽管对拜仁这种球队而言,在德甲打出超高反击占比几乎永远不可能,但“打得少”和“根本不打”还是存在区别,拜仁的反击进攻占比好歹从安胖时代的4.31%,提升到了6.25%。类似下面这种中前场抢断后立即推反击的画面,在海因克斯上任后并不少见:

以这种快速的冲击调节进攻节奏之余,海因克斯甚至将安切洛蒂屡屡被人诟病的进攻手段——传中——玩到了极致。是的你没看错,相比于被骂“就会无脑传中”的安胖,海因克斯才是更痴迷于传中的那一个。事实上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若明若暗的强调这一点:传中并不是什么落后的踢法,只不过看起来不那么复杂而已;但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复杂的就一定比简单的更高级。直来直去往里砸,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海因克斯治下,拜仁以每2.74分钟控球时间一次的频率,成为德甲传中第2频繁的球队;尽管35.43%的传中成功率“仅仅”是德甲第3的水准,但凭借高控球率堆叠出的传中总数,这一战术已经足以对对手造成实质伤害。此处海因克斯真正的牛逼之处在于:部分因阵型改动,部分因简单踢法不再需要在中前场堆砌传控流球员,部分因中前场球员纵向跑动投入加强,总而言之,海因克斯用尽一切办法,让拜仁永远拥有足够多的禁区内接应点,从而使得传中始终具备威胁。来看几个案例:

严格来说阿拉巴这次传中质量并不高,拜仁之所以最后乱中取胜,靠的其实就是禁区内人员的疯狂集中。看看传球瞬间的静态截图里,拜仁在对手禁区内的人员配置:

两名高点之外,托利索亦毫不犹豫的向前直插,最终进球的也就是他。

虽然没进,但攻门质量已经非常高。这球需要注意的是:拜仁最具抢点威胁的莱万甚至从头到尾都没参与战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保证了禁区内足够的接应点:

这就是有趣的一幕:传中时莱万根本就没往前跑,但除了穆勒,托利索再度插入禁区,构成另一个接应点。

这种直来直去的操作,存在的一个附带好处是:穆勒一旦出来接球,可以按照既定的战术要求,第一时间把球送到禁区里去,而不用因等待队友来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持球操作;同时球队也不至于因穆勒跑出禁区而缺少禁区内的接应点。比如这球:

穆勒只带了一步,就把球吊入禁区,交给莱万头槌破门。静态图显示,在穆勒拿球时沿着斜线抢前点的哈梅斯,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注意哈梅斯斜插入禁区后的情况——防守他的是对手高大的中后卫,此人在一秒钟之前还负责盯防莱万。这么一换位,盯防莱万的变成了边后卫,空中优势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数据对比是:从安胖到海因克斯,拜仁的争顶成功率从44.06%提升到47.93%,相当于从德甲倒数第6,进步到正数第3。

另外,海因克斯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安切洛蒂时期过分忽视个人突破的弊端,球队在边路进攻中不再盲目追求传切配合,转而寻求通过增加个人突破打开局面。每分钟控球时间进攻持球对抗也从1.06次提升到了1.27次——尽管仍旧是德甲最低水平,但还是那句话:“打得少”和“根本不打”还是两回事。下面两个图就是典型的边路个人持球操作打开局面的案例:

当然,海因克斯对球队的改造,最成功之处还是防守端。球队真正最大的飞跃,体现在对对手射门的限制上。球队从安切洛蒂时期的每3.09分钟防守时间放给对手一次射门,变成每4.23分钟防守时间一次。相当于从德甲最差,进步到德甲第7。从具体方式上看,拜仁在海因克斯治下,阵地战中极为擅长压缩对手射门,他们只让对手16.53%的阵地战最终形成射门,是德甲最低水准,而安切洛蒂时代则是德甲最差;防反击效果虽然不佳,但好歹将对手反击占比限制到了10.99%,比之安切洛蒂时期的超过16%已经是相当大的进步了。

究其原因,拜仁突然在海因克斯治下提升了防守强度。无论这背后有多少难以言说的心理因素,具体到场上,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除了让马丁内斯回归中场之外,海因克斯不知道额外给队员们施了什么法,这帮球员针对持球人的防守对抗,竟然实现了“质”与“量”两个层面的飞跃。这一环节上,他们在将频率提升到德甲最高的每分钟防守时间1.88次之余,还维持了高达65.72%的成功率。前者领先第2尚且不多,后者则干脆吊打其他所有球队。类似下面这种针对皮球的疯抢,在海因克斯时代相当常见:

靠着逼抢力度的提升,拜仁好歹是把安切洛蒂时代防守端最糟糕的问题大幅填补了回来——他们对对手渗透性传球的限制总算达到了一个“还算看得过去”的程度,每6.11分钟防守时间放给对手一次smart pass的频率,尽管仍旧是不怎么好看的德甲倒数第7,但至少相比安胖时代的德甲最差,已经进步良多。更遑论对手smart pass的成功率,还被限制到了德甲最低的31.69%。有趣的是,对对手smart pass的诸多成功限制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持球人进行逼抢,逼迫对手送出不靠谱传球:

其实说句实话,上述表现在战术层面的调整并不算非常大,拜仁整个体系并未因教练更迭而发生重大转变,如果真要说存在改变,恐怕还是一些体现强度的数据变化最多。我当然无意用诸如“气质”、“DNA”之类虚头巴脑的概念去评价拜仁的这次换帅之旅,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海因克斯治下的拜仁,确实在感官上会给人一种比赛投入更坚决的印象。最后从拜仁整个赛季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场比赛中,挑选一攻一守两张图来做解析:那是欧冠被皇马淘汰出局的比赛,那场比赛拜仁在客场打出了21比10的射门比……若非纳瓦斯开挂,说齐达内直接被海因克斯摁在地上摩擦都不过分:

这次进攻我们贴两张静态图:

第一步,当里贝里在中场持球时,皇马采取了相当保守的4-4站位防守,此时拜仁只有一个接应点,皇马的防守没有任何问题。

但当皮球移动到边路时,皇马仍旧是4-4站位,而拜仁呢?禁区内他们堆积了4个人。注意两张图的间隔只有6秒,拜仁该冲刺的时候,兵力投入之多简直令人咋舌。皇马与其说是后防线没防住,倒不如说是直接被对手用人海战术给强淹了。

再看防守端:

其实拜仁并没有搞什么中前场的逼抢——在那时候,你针对克罗斯、莫德里奇搞这一套,其实基本上也等同于找死。海因克斯似乎“认怂”的采取收缩策略反而是相当明智的。重点在于回防力度,贴一下皇马传中时的静态图:

除了莱万之外,其余9人全部回防,4-4-站位十分明显。这当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战术,但如果结合之前进攻端的图解,就不难意识到做到这一点有多难——要知道,拜仁可是进攻端玩人海战术,防守端还玩人海战术,你没本事让队员拼命,这个战术玩的出来么?

那场比赛我看了至少3遍录像,得出的结论是:拜仁就差那么一口气,就把皇马给跑死了。

其实海因克斯的战术并不复杂,甚至相对于安切洛蒂而言,他在进攻端搞得还要更简单一点。但能始终将强度和兵力投入结合在一起,那简单一点又何妨呢?

(花花午夜嚎叫)

相关阅读:

【队报统计本季法甲点球命中率:VAR判罚低于主裁直接判罚】

【踢球者民调德国队中卫人选:胡梅尔斯领衔,吕迪格第二 】

推荐阅读

足球比赛集锦录像

查看更多
西甲10-26 03:00
比利亚雷亚尔
阿拉维斯
4 - 1
赛事详情
英超10-26 03:00
南安普敦
莱切斯特城
0 - 9
赛事详情
法甲10-26 02:45
南特
摩纳哥
0 - 1
赛事详情
意甲10-26 02:45
维罗纳
森索罗
0 - 1
赛事详情
德甲10-26 02:30
美因茨
科隆
3 - 1
赛事详情
中超10-25 19:35
重庆斯威
上海申花
1 - 0
赛事详情
欧联10-25 03:00
阿森纳
吉马雷斯
3 - 2
赛事详情
欧联10-25 03:00
雷恩
克卢日
0 - 1
赛事详情
欧联10-25 03:00
埃因霍温
LASK林茨
0 - 0
赛事详情
欧联10-25 03:00
特拉布宗体育
克拉斯诺达尔
0 - 2
赛事详情